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和总体部署,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纲领,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潮流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立足现有优势和基础,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回顾“十三五”期间的教学工作,学院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以“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为指引,学院积极培养“实践能力强、研究兴趣浓、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的卓越人才。
(一)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介绍
教育科学学院设小学教育(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学前教育(师范)、应用心理学等4个普高本科专业及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点。目前全日制在籍普高学生2000余名。在“十三五”期间,小学教育专业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师范专业认证试点的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并持续开展江苏省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工程项目的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是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首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年招生40人左右。教育技术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获批校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人才培养条件与过程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3人(含教师教育学院),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5人,博士35人。聘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教师戴铜等40余名兼职教师。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高、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获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教育学原理”团队获批“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入选2019年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
(二)教学条件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硬件配备,形成了“公共平台+专业平台”为基本架构的职业技能实验实践训练体系。目前,专业实验实训室面积为4962.72平方米,其中专用实验实训室面积1513.72平方米,公共实验实训室面积3449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 611.34万元。实验实训室相应的运行机制、管理规章亦已建立健全,全方位对学生开放。
(三)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学院建有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2门、校精品课程4门、省精品(重点)教材7部、校规划教材6部;《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获得省优秀教材奖。
2018年,“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教育学”一级学科获批省重点建设学科,“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中心”获批省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四)教育教学改革
近五年,获批省高校教改项目4项,获批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与地方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申报教学成果获批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新万博ManBetX作为教学成果奖第二完成单位)。
三、人才培养质量
近5年来,学生在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全国师范生小学语文片段教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省“挑战杯”等国家、省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二等奖。获评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3篇,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37项(已结题)、校级项目106余项(已结题)。
2016--2020年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2016-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立项项目结题验收情况一览表
学院“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实践团获批“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304班团支部获评“全国示范团支部”,院团委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淮安市青年文明号”,1106班获批江苏省“周恩来班”,1501班、1603班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1606班获批校“周恩来班”称号,1610班获批校“周恩来班”提名奖,1701班获校“周恩来班”提名奖,学生工作党支部获批“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博爱心理咨询社获评“省高校百佳学生社团”等。毕业生考编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分别为50.6%、60%、62.4%。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每年保持在90%以上,多人考入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攻读硕士研究生。
2016-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四、其他特色材料
(一)积极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的新路径
为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师范生中择优建成“行知班”。以学生专业能力优化发展为核心理念,利用周末与寒暑假时间,集中分段开展训练工作,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设立“行知学堂”和读书报告会,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研究品质。开展“寻访最美乡村教师”实践活动,涵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又和地方小学开展“师徒结对”工作,打造“卓越教师共同体”,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的新路径。
(二)打造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教育实践培养体系建设,坚持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日常化、全程化。根据学院的整体部署,构建了四年一贯且“见习、研习、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1 师范生教育实践培养体系示意图
2.努力打造技能训练的“小先生指导团”,通过这些“小先生”的具体组织、示范与督查作用,“定时间(每周日晚)”“定内容(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定标准(每日批改制度)”,推动所有年级与班级、普通学生(包括非师范专业)的广泛参与。
3.加强专业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比赛和专业素质汇报演出,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能力展示的平台。
4.在“周末教育剧场”中增设“我看名师课堂”,在课堂观摩与研讨中,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三)建立基于院校协作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
1.积极推动地方小学教师参与师范生实践课程的计划制定与教育教学工作。长期聘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担任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发挥实践优势。
2.积极推动师范生深入基础教育实践,除正常的实习活动外,还鼓励支持大三、大四学生到小学开展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以及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支教工作。
|
|
3.定期组织专业老师进入小学开展观课、研课活动,帮助地方小学提升教研水平。
4.邀请地方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开设“教育科学学院基础教育名师讲坛”,帮助学生树立教育信念,培养职业情感,提升教育能力。